首都之窗
首页>卫生计生文化>史志资料
2009年北京市卫生工作概况
  • 发布日期:2016-08-16
  • 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
  • 浏览量: 6563
  • 文字变小 恢复文字大小 文字变大

  基本情况2009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 603个,比2008年增加80个,其中医疗机构6 450个,包括医院522个,医院比上年减少15个。床位总数90 100张,比上年增加3 904张,其中医院82 471张,比上年增加3 382张。卫生人员总数208 156人,比上年增加14 3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0 435人,比上年增加10 519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总数的77獲07%。在岗乡村医生3 598人,比上年在岗的3 649人减少51人。执业(助理)医师总数62 348人,注册护士总数61 604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5獲13张、执业(助理)医师3獲55人、注册护士3獲51人。2009年政府办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316獲08元、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14 805獲91元。

  全市卫生系统安排基本建设投资31獲29亿元,涉及46个建设项目,建设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其中卫生部所属单位项目11个,安排中央投资19獲36亿元,建设面积约55万平方米;市卫生局直属单位项目11个,安排投资7獲723亿元(包括中央投资1獲2621亿元、市政府投资4獲2509亿元、建设单位自筹2獲21亿元),建设面积约22万平方米;区县重大项目24个(包括区域医疗中心项目9个、妇幼卫生项目4个、疾控项目1个、中医项目1个、其他卫生项目9个),安排政府投资4獲2069亿元(包括中央投资1 800万元,市政府投资4獲0269亿元),建设面积约60万平方米。

  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1 245獲8万人,出生率7獲22‰,死亡率5獲91‰,自然增长率1獲31‰。人均期望寿命80獲47岁,其中男性78獲63岁、女性82獲37岁。按户籍人口计算,2009年婴儿死亡率3獲49‰,比上年下降5獲68%;孕产妇死亡率14獲55/10万,比上年下降21獲44%。按常住人口计算,婴儿死亡率2獲79‰,比上年下降13獲35%;孕产妇死亡率14獲16/10万,比上年下降16獲26%。

  国庆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全市卫生系统经过近9个月的筹备,9月30日~10月1日,近5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国庆长假期间不间断的现场保障和全天24小时的应急值守,共出动人员12 901人次、车辆3 008辆次,重点保障国庆庆典活动参演人员26万余人,演练及庆典活动期间共救治病人1 120人次,开展远端体温筛查59万人次,现场体温抽查14 515人次,现场抽查食品、饮用水8 481件,保障国庆游园1 300万人次。期间,未发生传染病流行和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事件,庆祝活动现场未接到病媒生物叮咬、侵扰的报告,伤病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学校、北京护士学校挑选2 323名师生组成“人口卫生”方阵,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圆满完成了国庆群众游行任务。

  防控甲型H1N1流感5月16日,本市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全市卫生系统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为维护全市人民健康、成功举办新中国成立60年庆典活动和克服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本市在全国率先大面积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截至2010年1月10日,全市接种疫苗超过240万人,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和死亡病例,对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本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经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后正式发布实施。本市成立了由卫生等10余个部门组成的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等九大行动;向中小学校派遣了近千名医务工作者;向全市小学生及家长发放了66万份《家庭护眼按摩操》图解、80万个腰围尺和《致全市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为全市16余万名7~9岁儿童免费提供了窝沟封闭防龋服务;在全市药店启动了为市民免费提供血压测量服务的工作;启动了全市推广工间操和广播体操方案;举办了多次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开展了“健康北京人”主题歌歌词和“控烟海报”大赛。

  进一步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措施。建立了疾病预防预警分析报告体系、传染病疫情动态发布制度以及全市性健康评价和区域卫生状况评价体系。启动了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初级保健和慢性病管理工作,建立起以医院为基础的慢病发病和死亡报告系统。为本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含中等专业学校)提供了季节性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服务,共接种193万余人。制订了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实施细则。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深入实施艾滋病监测和各项干预措施,进一步加强首都防治艾滋病志愿者队伍建设,艾滋病防治取得新的成效。积极开展鼠疫防控桌面演练、鼠疫疫情应急拉练和鼠间疫情监测,鼠疫疫情监测网络和监测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积极实施肺结核病人家庭成员督导管理制度,肺结核患者系统管理率达100%,新登记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92%,本市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治疗管理以及转归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了访视服务管理工作,规范了城乡居民精神疾病健康档案管理,精神卫生信息管理初步实现了传输网络化、存储电子化。

  2009年本市传染病疫情平稳,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39獲89/10万,比上年上升8獲59%;如去除甲型H1N1流感疫情因素,则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75獲92/10万,比上年下降11獲84%。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73獲81/10万,比上年上升6獲77%。

  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年内,起草了《北京市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并制订了餐具集中消毒企业卫生规范地方标准。推进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全市经过量化分级评定的餐饮服务提供者36 198户,A、B级总数达50獲51%,C级49獲47%。重点强化了对C级单位的监督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示。此外,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春节餐饮业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学生食堂和学生营养餐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等,有力地保障了群众就餐卫生安全。加强了对公共场所、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卫生监督。对全市4 487户住宿场所、655户游泳场馆实施了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制订了《北京市现场制、售饮用水卫生管理办法》,将现场制售饮用水监督检查纳入日常监督工作。及时处理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健康权益。开展了消毒企业专项监督,对抗(抑)菌制剂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全覆盖式监督检查,对其他类别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重点抽查。开展职业卫生监督,保护劳动者健康,对38家机构、15家医用放射工作单位、2家非医用放射工作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对职业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进行了满意度评估。继续深入推进打击非法行医,开展了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专项整治,共查处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54家。重点对人体器官移植、医疗美容、心血管疾病介入、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

  医政管理制订并实施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医疗机构清理整顿工作,共撤销、注销医疗机构478家,暂缓校验医疗机构102家,规范医疗机构名称126家,纠正医疗机构类别52家,规范诊疗科目376家,责令限期整改420家。完善医院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专项检查活动,制订了《北京地区医院管理考核评价标准(2009年版)》和《北京地区医院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09版)》,对40家三级医院进行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进一步健全医疗质控管理体系,成立了急诊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在病案书写、专项体检、院感管理、心血管介入等方面开展了培训。继续推进二级以上医院部分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全市已有141家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检验结果实现了相互通用,覆盖了全市18个区县。制订了《北京市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规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医师的执业行为。

  实践“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医疗便民措施,在全市三级医院实施了预约挂号服务,49家三级医院均开展了电话和现场人工预约服务,其中36家医院还开展了网络预约服务。同时,约有69%的二级医院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从9月1日开始实施预约挂号到年底,全市49家三级医院预约就诊挂号123獲4万个,占实际就诊挂号的13獲05%。

  制订了《北京市康复医院和护理院试点工作方案》,并开展了试点工作。在西城、宣武、丰台启动了护理员规范管理工作。启动了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建设精神科和儿科工作,以解决合并躯体病、传染病的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和传染病孕产妇以及儿童呼吸道患者的收治问题。截至年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等3家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了诊疗科目,其中朝阳医院已具备收治合并躯体疾患的精神科患者住院治疗的能力。在地坛医院设置了精神心理科,胸科医院、佑安医院的设置工作也在推进之中。3家传染病医院均已完成儿科的设置申请,其中地坛医院开设了儿科病房,胸科医院具备收治儿童结核患者住院治疗的能力。

  继续推进11家三甲医院对口支援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年内,全面启动了京蒙对口医疗支援工作,由北京市26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内蒙古自治区36家旗县医院,力争通过3年的对口支援,使内蒙古的受援旗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

  加强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为120和999两个院前急救体系配备摩托车100辆,截至年底,摩托车执行急救任务近3 000车次。做好血液管理和服务,《北京市献血管理办法》经市政府会议讨论通过后颁布实施,开展了采供血质量和临床用血的专项督导检查。本年度全市采血135獲6吨,比上年增长8獲5%。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1獲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獲93%;出院170獲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獲54%。

  基层卫生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20万名糖尿病患者免费检查血糖,对60岁以上低保全口无牙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镶牙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眼科疾病筛查;对北京市户籍、年满60岁的老年人实行“三优先”服务;对无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印制《北京市居民家庭保健手册》100万册免费发放到居民家中。制订《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指导方案》和《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手册》,并开展了试点。反映地区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乡村医生规范化管理,完成了全市5 494名乡村医生的执业注册工作。推行首批30类122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免费项目,参合农民人均筹资由上年的320元提升至420元,农民参合率由上年的92獲9%提升至95獲7%,实现了“参合人员医药费平均实际补偿率门诊不低于30%,住院不低于50%”的目标。全市统一了“特殊病种”门诊补偿范围,试行乡镇卫生院“零起付”补偿政策,统一住院补偿“封顶线”18万元,推行“出院即报和随诊随报”。稳步推进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在房山区探索实施村级基本用药试点;整合镇村两级卫生资源;强化镇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属地管理责任,实施镇村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并逐步完善运行机制。

  妇幼卫生落实政府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为户籍适龄妇女提供两癌免费筛查,为59 342名新生儿免费筛查先天性疾病,为403 012名儿童免费健康体检。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人享受政府定额补助600元的惠民政策。婴儿缺陷发生率17獲58‰,较上年无明显增加。按户籍人口计算,2009年婴儿死亡率3獲49‰(2008年为3獲7‰),比上年下降5獲68%;孕产妇死亡率14獲55/10万(2008年为18獲52/10万),比2008年下降21獲44%。按常住人口计算,婴儿死亡率2獲79‰,比上年下降13獲35%;孕产妇死亡率14獲16/10万,比上年下降16獲26%。

  爱国卫生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2獲8万座、农村改水项目174个,农民生活环境及卫生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城乡基层举办健康大课堂讲座4 260场,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进一步提高。启动了健康北京灭蟑行动,完成154万户家庭灭蟑工作,全市有蟑家庭蟑螂密度下降率91獲68%。对天安门地区进行了9次大规模病媒生物控制,蚊蝇密度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保障了国庆60周年活动的顺利举行。稳步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区、卫生镇工作,18个区县和3个地区(天安门、西客站、燕山)全部达到北京市卫生区标准,14个区县成为国家卫生区(县城),11个乡镇成为国家卫生镇。本市有卫生村1 423个,占全市总村数的35獲9%,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在东城区、西城区开展了全国健康城区建设试点。健康社区、健康促进示范村和爱国卫生红旗单位等爱国卫生健康细胞工程继续稳步推进。以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为重点,开展了第二十一个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清洁月、环境综合整治月等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友谊医院干部保健楼和北京老年医院门诊楼及附属用房已交付使用;北京急救中心改造工程和潮白河骨伤科医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安贞医院门诊综合楼和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的主体工程完成外部装修;安定医院门诊楼及附属用房工程、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工程、宣武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市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装修改造工程等9个工程已批复立项,正在推进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天坛医院迁建、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回龙观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疾控中心业务楼翻扩建、小汤山医院二部基础设施改造和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改扩建等6个项目完成申报工作。启动了北京同仁医院经济开发区院区扩建工程、北京胸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按照2009年市政府节能减排折子工作的要求,共完成40万平方米的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加快建设10个区域医疗中心。大兴区医院完成建设任务;门头沟区医院、房山良乡医院、通州潞河医院、顺义区医院、昌平区医院、平谷区医院已开工建设;怀柔区医院、密云县医院完成项目前期审批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延庆县医院完成立项手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十一五”时期本市规划设置的3 30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 953个),已建设完成3 243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 915个)占规划总量的98獲2%。

  中医药事业年内,成功研发出了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中药——金花清感方,印制并发放《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常识》20万份和《首都市民居家防治流感中医药》100万册,做好中医医院中药储备工作。颁布了贯彻《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的6个配套文件,全市政府举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实行绩效考核与财政补偿挂钩,将中药门诊煎药费、中药配方颗粒剂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鼓励中药制剂的研发、使用,制发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多地点执业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绩效考核,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创建国家级、市级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示范区(县)。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诊区建设。开展社区中医慢病防治试点单位建设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150个社区中医慢性病防治试点单位。建立中医专家对口支援巡诊制度,100%的区县开展了中医专家进社区的巡诊工作。启动第二轮“网络携手工程”建设,建立61个携手工程网点。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扩大了中医“治未病”试点范围。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北京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回归扎根”工程。

  药品监督管理完善药品抽验机制,重点抽验高风险品种、违法广告品种、社区零差价品种,药品抽验合格率98%。逐步完善药品追溯系统,基本实现了票据可查询、药品可追溯。建立起六部门联席打假制度,取缔“黑诊所”、“黑药店”1 161个。建立药品违法广告监测体系,实行药品违法广告“黑名单”制度,成功破获了“4·14”特大制售假药案,捣毁10个隐蔽制售假药窝点,查扣涉案药品10余吨。建立全市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完善了集中采购相关管理办法。制订了2009~2011年本市大型设备配置规划、基本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方案及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增补目录。落实了“达菲”等防控甲型H1N1流感重要药品及医用防护用品的采购与储备,形成“达菲”和中成药各200万人份的储备规模;提前介入疫苗研制生产工作,向疫苗生产企业派驻厂监督员,保障本市甲型HINI流感疫苗质量可靠、供应及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方案,开展了医师多地点执业、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政策、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完成了《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立二个机构、完善四大体系、改革六个机制、实现四个目标的工作内容。并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组建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召开会议听取专家对医改的意见和建议。与市财政局共同制订了以医院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新型财政补偿机制,并启动了试点工作。启动了北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政策、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推动医疗服务付费机制的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调整市卫生局内设机构设置。

  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基本药物补充目录、北京市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等。建立了由市卫生局、市纠风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9个部门组成的北京市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领导机构,搭建全市统一的政府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启动了本市2009年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本次集中采购全面实行政府主导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实现全市六组归一、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统一价格、统一监管。全市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的除国家特殊管理的药品、中药饮片、疫苗外的所有药品均参加药品集中采购。国家基本药物采取“先补充、后规范”的原则,纳入本次集中采购。预计年采购量达180亿元,每年可为患者让利26亿元。

  卫生人才和卫生技术研究应用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215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工程”中,共有13名领军人才、18名学科带头人和68名学科骨干入选,为首批入选人员争取第一个年度培养经费1 996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高校毕业生1 067人,实现了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要配备1名大专以上专业工作人员的目标。继续开展面向农村山区、半山区开展定向培养医学毕业生工作,从7个山区县招收了99名临床医学生。实行专科医师培训属地化管理和培训模式统一,北京大学系统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北京市统一管理,北京地区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和标准基本统一,涵盖了除部队系统外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截止到年底,在培学员2 000余人,参加全市阶段考试考核的住院医师超过4 000人次。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基层、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已有近800名学员完成3年普通专科培训回到基层医院。为推动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建设,2008~2009年为二级医院培养学科带头人122名。全年共有4 841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参加考试,总体及格率79獲6%;15 281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获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口腔、超声诊断以及放射等专业骨干人员脱产培训。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截至2009年,共培训乡村医生5 749人。完成每年60学时的乡村医生岗位培训4 700余人。完成国庆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和生物恐怖防范及甲型H1N1流感网络实验室工作。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在调动各级各类临床医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的作用方面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年有122家单位申报了926个项目。启动了血管病学、脑血管病学、肿瘤学、老年医学、精神病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8类临床重点学科的建设。制订了《市属医疗卫生科研院所公益性科技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卫生科普工作。转化卫生科技成果,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取得进展,北大医院“宫腔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技术”等7项适宜技术得到推广。

  精神文明、行风建设和安全生产年内,在全系统和全社会对王忠诚、李桓英、刘淑媛、王克荣、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双十佳人民满意医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医务人员等先进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编辑出版了《健康首都,辉煌60年——百件大事》。开展了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以评促建,开展了第六届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评选。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举办了多次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培训班。开展了“院长当一天患者”、“百名市民医院工作一日体验”的“双体验”活动,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扎实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启动实施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以治理“小金库”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防控甲型H1N1流感、确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医疗卫生安全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纠风、行政检查和效能监察工作。

  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全力维护卫生系统内部稳定,强化消防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和安全生产,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重新修订印发了《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圆满完成了“国庆平安”行动“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单位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全系统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关闭】